白起,战国时期秦国赫赫有名的大将,被尊封为“武安君”,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。他的一生几乎贴满了三个标签:战神、杀神、冤枉。这三重身份,构成了白起复杂而悲剧的一生。
战神——百战百胜的传奇
白起自出任将军以来,纵横沙场四十余年,几乎未尝一败。他是秦国大夫白乙丙的后裔,秦昭王十三年(公元前294年),白起首次率军攻打韩国新城,便初露锋芒。此后,他参与并主导了秦国对外的大小战争,攻城掠地不计其数,最终被封为“武安君”。尤其是长平之战,他以少胜多,彻底击垮了赵国的锐气,使自己声名远播,威震诸侯。从这一点来看,白起“战神”的称号无可厚非,他确实是战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常胜将军。
杀神——冷酷决绝的人屠
展开剩余63%然而,在他辉煌的战功背后,也有血腥的阴影。史书中多次记载白起大规模屠杀俘虏的事件:前293年,他联合攻打韩魏,斩首二十四万;前273年,拔华阳之战又斩十三万;一次与赵国作战,他将两万俘虏推入黄河淹死;前251年进攻陉城,又屠五万;而最震惊后世的,便是长平之战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五万。此举不仅是先秦战争史上最惨烈的屠戮,更让他背上“人屠”的骂名。即便如此,结合当时背景,士兵靠“斩首数”来换取功勋爵位,白起杀俘虽残酷,却是合乎秦国制度与利益的选择。因此,他的“杀神”之名虽冷酷,却也有其历史必然性。
冤枉——功高震主的悲剧
白起的结局,却落得被赐死杜邮的下场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感叹他“不能救患于应侯”,认为范雎出于嫉妒陷害;班固在《汉书》中也将此归咎于范雎的谗言。然而,若仔细分析他死前数年的经历,会发现事情并非全是阴谋。长平之战后,秦昭王欲乘胜攻邯郸,但白起坚决反对,理由是秦军损失惨重,赵国必得诸侯援助,贸然攻城只会招致惨败。他多次以病为由拒绝出征,不仅让秦王大失所望,更显得傲慢倨傲。当邯郸战局失利,他甚至冷嘲热讽:“不听我的话,如今果然败了吧!”这种态度,严重触怒了秦王。在秦国这样一个崇尚严令的国家,三次抗命已是大不敬,若不是白起战功赫赫,恐怕早已性命不保。最终,他在被流放途中,因“有余言”被认为不服,遭赐剑自尽。
结语
白起的一生,是功绩与血腥、荣耀与悲剧交织的缩影。他凭军功赢得“战神”的威名,也因屡次大规模杀戮背上“人屠”的恶名。而他的死,看似冤枉,实则与其性格中的孤傲、抗命息息相关。他缺乏政治家的圆融与忍耐,终究在权力斗争中失势。白起的故事,折射出战国时代冷酷无情的战争逻辑,也提醒后人:武功再盛,若无政治智慧,终难逃宿命的悲剧。
这位“人屠战神”,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个沉重的背影,让人既敬且叹。
发布于:天津市我要配资网平台,雷达证券,钱程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