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印度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维杰·普拉萨德,突然在媒体上放话,说莫迪应该在9月亲自来北京,出席中国举行的胜利日阅兵。
他的理由很简单:中国和俄罗斯将一起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,印度也打过仗,也付出过牺牲,没理由不来。更关键的是,这是一个大好机会,可以推动中俄印三方走得更近。听上去是不是有点突然?一个印度专家,居然主动建议莫迪来中国?这背后,其实有很明显的现实背景。
前几天,特朗普突然宣布,要对印度商品加征25%的高额关税,还要追加一整套针对印度和俄罗斯在军事、能源方面合作的惩罚性条款。这个操作,不仅把印度商务部搞懵了,也让莫迪的外交团队很尴尬。
毕竟,莫迪一直把特朗普当朋友看。从前拜登在的时候,莫迪就全力配合美国亚太战略。现在特朗普卷土重来,印度也提前示好,想“押宝”。结果呢?刚示完好,特朗普立马甩出关税大棒。印度这波是赔了夫人又折兵。
所以,不光是普拉萨德,现在印度国内很多人都在反思:是不是不能再对美国太抱幻想?是不是该重新看看中国和俄罗斯的态度?甚至有人提出,过去有个“中俄伊大三角”理论,现在伊朗“扶不起”,印度正好可以取代伊朗,与中俄构建“新三角”。也正因为如此,才有了这番“让莫迪来北京看阅兵”的呼声。
说实话,从历史情感上来说,中俄印三国确实在二战中都出过力。中国和苏联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,而当年的英属印度也派出大批军人,在亚洲和非洲战场作战。所以,如果以纪念战争胜利的角度来看,印度来北京是说得过去的。但问题也很明显:现实政治,从来不是靠“情怀”推动的。
今天的印度,在地缘上对中国有强烈戒心。边境问题从没彻底解决,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一直不满,对中企在南亚的投资也有很多担忧。而且,印度还是“四方机制”的一员,是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一环。所以,你要说莫迪马上转身,来北京看阅兵,顺便和中俄组个“反美三角”?不太现实。至少现在不可能。
另外我们也要分辨,印度内部有一些要和中国改善的声音,甚至莫迪政府也确实有意放缓中印矛盾,还存在一种心理,那就是喊给美国听,做给美国看,这就是外交上的“借力打力”。
当特朗普搞关税、搞制裁的时候,印度一些亲中亲俄的声音,就会故意放大。他们希望通过制造“印度可能倒向中俄”的舆论压力,来逼美国让步。说白了,这是一种外交博弈的策略。
当然,也不能排除未来真的有中俄印三国走近的可能。
毕竟,金砖国家现在搞的是“去美元化”、是“独立结算系统”、是“新发展银行”,这些事美国都不高兴,但印度也参与了,虽然印度总是扮演一个“搅屎棍”的角色。还有能源问题,印度其实现在非常依赖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。而且,印度还在从中国进口大量商品,尤其是电子元件和工业设备。
所以,如果哪天美国真的搞得太狠,把印度也逼急了,那印度确实可能重新审视它和中俄的关系。但这一步,会很慢。中间还有很多现实矛盾要克服。
比如说,印度现在对中国电商、APP、防务企业都是严格限制的;在中印边境问题上,也没有根本性的突破。更何况,印度国内也有不少反华情绪。这些问题解决不了,所谓的“中俄印三角”,目前还只是一个想象。
最后回到那个问题:莫迪会不会来北京?
以现在的情况看,来北京的可能性不大,但保持沟通、保持姿态,是印度的一贯做法。印度向来喜欢“左右逢源”,不会轻易站队,但也不想彻底倒向某一方。未来的关键,就看美国接下来怎么出牌。
我要配资网平台,雷达证券,钱程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