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707年,周桓王亲自率领陈、蔡、虢、卫等诸侯国联军以及王师,对郑国发动征伐,这场战役史称“繻葛之战”。然而,战事的发展远非桓王所料,他在战场上中箭负伤,军心动摇,结果联军溃败而逃,周王室颜面尽失。自此之后,诸侯不再畏惧天子权威,叛乱逐渐成为常态。原本号称“江山永固”、延续四百年的分封体系,从此开始显露出崩溃的征兆。
历史上,以“繻葛之战”为标志,周王室逐渐丧失对诸侯的控制力。几百年后,到了汉景帝三年(前154年),刘邦的子孙因分封制引发了“七国之乱”。从汉高祖实行大规模分封到爆发叛乱,前后不到五十年,已足见分封制的隐患之大。事实上,自古以来关于分封制度的利弊,人们争论了两千多年,历史则一次次用血与火验证了它的危害。继“七国之乱”之后,又有晋朝的“八王之乱”、明代的“靖难之役”,以及多个小政权因内部封建割据而灭亡。
展开剩余70%但我们不能一味讥笑古人。分封制并非全然没有价值,有学者认为,如果秦朝在始皇帝统一后采取分封而非郡县制,秦末农民大起义或许无法迅速蔓延。另外也有人辩解说,七国之乱并不是分封本身的错,毕竟周王室在分封体制下还维持了四百年才出现大规模反叛,又经过四百年才彻底覆亡。与之相比,后世大多数王朝都未能有如此漫长的国祚。
然而,这种说法并不成立。历史已反复证明,分封制最终必然会走向中央政权的瓦解。周朝四百年后才出现剧烈动荡,并不是分封制度更优,而是因为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延缓了矛盾的爆发。西周前期,王室与诸侯携手对外扩张,共同开疆拓土,利益一致,因而能够维持表面的稳定。进入周厉王以后,随着对外扩张停滞,土地资源日益紧张,诸侯们的矛盾逐渐显露,兼并战争频繁爆发。等到春秋时期,诸侯国已逐渐强大,周天子的威信与地位被彻底动摇,直至平王东迁,周朝的礼乐秩序彻底崩坏。
相比之下,西汉的分封弊病更为突出。由于汉初没有对外扩张的任务,分封的土地和资源实际上都是从中央“割肉”而来,诸侯国坐拥盐铁矿产等资源,经济实力甚至超过朝廷。例如吴王刘濞凭借雄厚财力养兵扩军,终成七国之乱的首领。这种体制天然造成了诸侯与中央之间的尖锐对立,而非利益共同体。加之诸侯国并未真正承担屏障作用,反而屡屡勾结匈奴,威胁中央安全。由此可见,西汉分封注定是一颗随时爆炸的隐患。
从更宏观的角度看,分封之所以屡屡失败,是因为它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。西周初年,分封制是部落联盟向国家形态过渡的必然选择,它最大限度整合了力量,帮助周王朝在周公旦的治理下完成了对天下的控制。但随着人口增长、农耕扩展以及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加,条块分割的封国体制已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要求。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成为历史必然。也正因为如此,周王朝尚能延续数百年,而到了西汉,仅数十年便爆发严重动荡。
总的来说,分封制诞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,曾经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。然而随着社会发展,它必然让位于中央集权。历史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们,政权的延续不能仅靠血缘与分封的松散纽带,而必须依赖统一、稳定的制度来维持。
发布于:天津市我要配资网平台,雷达证券,钱程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