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能源部长赖特这番“脱俄铀”需要时间的表态,其实特别值得我们仔细琢磨。说起来,美国核能行业现在和俄罗斯铀燃料的关系,那可是又深又久,想说断就断根本没那么简单。
咱们说美国是全世界核电市场的大佬,光核电站就有90多座,核能发电量差不多占了全美发电总量的五分之一。美国本来自己矿产资源特别多,核燃料这套产业链也有深厚底蕴。可偏偏冷战结束后,行业整体被“全球化”和各种成本压力一裹挟,慢慢就萎了。以前自家能做的事,如今为了省钱、省事儿,干脆让国际市场帮着补货——这就给俄罗斯空出来了巨大市场。
咱们都知道,俄罗斯在这行不光资源多,技术也强,关键是产业链完整,从矿石到浓缩再到燃料组件,一条龙服务,全世界没几个能和它叫板的。美国自己浓缩铀的能力这些年几乎没啥起色,完全没法和人家比。美国核电站大概五分之一多的铀燃料、还是靠俄罗斯和它那帮朋友给供的。这种深层的依赖,不是一纸决议就能断的。
现在美国为了自己的战略安全,弄了个法律,2028年以后不许再买俄罗斯的铀燃料。表面上看很硬气,其实里头猫腻多。赖特说得直白,想切干净俄罗斯这条大腿,必须美欧合伙来,把自家的铀浓缩能力一起搞起来,否则2028年闹出燃料荒,那可就不是小打小闹,是全美电力和能源结构的大问题。
问题来了,美国自己的铀矿、浓缩、燃料加工这一套,衰败太久了。想重新做起来,不光是投资钱的事,还得技术升级、人才储备、政策合力全上。这个账要算5-10年,甚至更久。投资大,环保审核卡得死,熟练人手也得慢慢培养。关键是这行监管特别严,各种安全要求一大堆,每一步都耗时间。再看看政策支持吧,这两年确实出台了不少刺激政策,比如《通胀削减法案》、能源部投钱啥的,也去和英法加紧合作,可这只是方向盘刚摆正,车速还远远没提起来。
别看美国高调呼吁欧洲一起加油,其实欧洲自己也脱不开身。全世界铀燃料供应本来就高度垄断,俄罗斯的市场份额是明摆着的,浓缩产能全球40%都是人家的。美国虽然老叫着要制裁俄罗斯,可实际市场的惯性让他们“脱俄”很吃力,短期内谁也绕不过去。
从技术和产能来说,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加拿大这些国家开始往铀浓缩这个赛道下重注,也确实加大了新工厂、新认证、新技术研发的力度。不过再大的企业、再多的国家一起搞,也得一步步走流程。比如建一个大点的铀浓缩工厂,光审批可能就得一年半载,建设投产得好几年。光想靠应急赶工,这行没那么多侥幸。
行内人都知道,核燃料产业本质上是高风险高投入,要取得收效得有耐心。你说突然靠政策一推,美、欧自己的小厂子立马能产出能和俄罗斯媲美的燃料,这不现实。况且,美国这些年核燃料自给本来就大幅下降,2023年产量只剩冷战高峰时的个位数水平,产能这个短板不是说补就能补上的。
这边美国在“脱俄”,那边俄罗斯也没闲着,早就往东方找新市场战略转身了。中、印、土、伊朗,包括很多亚非拉的新兴国家,现在都成了俄罗斯核燃料的重要客户。Rosatom(俄罗斯原子能公司)在亚洲非洲签下一大把大单,把自己的核燃料和设备卖到新兴市场去,全球版图越铺越大。俄罗斯还积极搞新一代核能燃料和技术创新,想要继续霸占全球龙头地位。你说你这边脱,他那边在开新路,俄国人也没打算吃老本,自有办法应对。
不得不承认,美国现在喊着新能源转型、碳减排,核能依赖反而越来越大。拜登政府这两年老把核能品牌往前推,说这是“低碳”和“稳供”的重要力量。核电站老机组延寿,新机组、甚至小型反应堆也在规划里面。但现实是一旦2028年真让燃料断了供,美国这些核电站是不是真的能一切照旧都是未知数。哪怕有些电站不退役,可能得减负甚至停机,这对整个电网和减排目标冲击会相当大。
而且,美国所谓能源安全其实一直有个大难题:要稳定、要自主、要低碳,样样要,最后就把自己卡成了现在这样。你说光靠市场就能推动“脱俄”,其实很多核心东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。没人愿意在缺乏确定性的环境里下大投资。核燃料这个行当,是要几十年算周期的,政策要可靠,还要给足补贴,有时候还得政府兜底。
另一方面,核能和新能源目标还老纠缠着。美国自己推风能、光伏,可一遇到风停太阳暗立马就靠燃煤、天然气、电站,核电变成保底的“安全阀”。核电稳则美国能源体系才有底气,但燃料供应链的短板又制约着核电扩容。
你再看欧盟那边,也一样焦虑。能源安全成了政治事件,核燃料分散供应成了共同话题。可欧洲这些年脱煤、去俄气、核能也在衰退,好不容易现在又被迫呼吁“核电复兴”,问题同样不少。瑞典、法国这些国家开始重燃核能热情,其实底气还是要有燃料储备。没有供应链安全感,说什么新能源目标都得打折。
对于美国来说,现在脱俄是情感和现实的双重压力。一方面美国得在国际上说自己坚决反制俄罗斯,为乌克兰什么的喊口号。另一方面,真要断了俄燃料,这个电网、核电行业一时半会儿跟不上,有点拆东墙补西墙,还得指望时间来消化矛盾。现在赖特说“脱俄需要时间”,其实是给外界打个预防针——就算喊了那么多口号,真要转型还得好几年,不能太指望一夜之间全变样。
其实全球核能格局今年已经悄然发生很多变化。俄美欧之间你来我往,制裁和反制裁持续升级。国家安全、能源武器化,成了各国不得不正视的共同难题。美国现在搞“朋友供应链”,拉着英法日印加速建设新项目,一边搞补贴,一边鼓励技术突破,其实核心问题是怎么让自己的“能源钥匙”别总攥在别人手里。
说到底,“脱俄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政令或者法律条文,更考验产业链的真实弹性。你说2028年到了禁令生效,万一新产能不到位、备用供应未落实,是不是还得放宽政策灵活应对?现实很可能比想象中更复杂。
有意思的是,俄罗斯其实也盯着美国和欧洲的困境,不断修正自己的市场重心。东扩全球,绑定经济体“抱团取暖”,甚至还不断提升自身在新兴技术、环保标准上的竞争力。反正你不跟我买,我自有其他大客户。
美国现在拼命推本土核燃料产业,说白了是担心供应链被外部控制,担心“一断供就断电”,这和所有关系到国家安全的产业一样,不只是算经济账,更是算地缘和安全的“大账”。
未来几年,全球核燃料产业能不能真正多元化?美、欧、俄、中、印这些力量到底走向怎样的博弈,核能的供应链会不会因为政治介入变得更加脆弱?现在谁都没法说准。这事短期内冲突难以根本缓解,长期只能看全球产业链如何慢慢重塑,看各国创新和博弈的结果。
最后说一句,能源安全、产业链自主、低碳转型,这三样美国都想要,但现实逼着他们必须做选择。有的时候,奔着高理想去,只能一步一步硬撑着往前走。靠喊口号、靠补贴、靠国际磋商都有效果,但终极答案可能还是得靠耐心、坚持、创新和时间来解决问题。
谁能适应新局面,谁能提前布局,谁就更有主动权,这场核燃料的角逐,远没到终点,大家都还在路上。
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,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。如有侵权投诉,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我要配资网平台,雷达证券,钱程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